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剧情简介
1969年,因事业下滑的电视演员瑞克·达尔顿和特技替身好友克里夫·布兹努力在好莱坞寻找新机会。瑞克担心自己被时代淘汰,渴望通过邻居莎伦·塔特和导演丈夫波兰斯基重新振兴事业;布兹则因过去的争议被业界排斥,只能陪伴在他身边。
布兹在送顺风车女孩时偶然闯入“曼森家族”盘踞的史潘牧场,发现他们行迹可疑,却未被说服留下。之后瑞克远赴意大利拍西部片,带回新婚妻子。半年后,他与布兹准备分道扬镳。
同一晚,“曼森家族”成员本打算杀害塔特一家,却临时改去攻击达尔顿。结果他们在屋内遭布兹和比特犬激烈反击,最后被达尔顿用火焰喷射器烧死。悲剧被彻底改写,瑞克也因此与邻居们建立联系。
📎 参考文章

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饰演瑞克·达尔顿(Rick Dalton):曾凭西部电视剧《赏金律法》(Bounty Law)当红一时的演员,在转型到电影的尝试失败后事业陷入低迷,在开始考虑意大利的同时大多在其他电视剧中客串。
角色分析:
在《好莱坞往事》中,瑞克·达尔顿这个角色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过气明星的焦虑,更是一个人与兄弟之间最真诚的互相扶持。瑞克和克里夫·布兹之间既是雇佣关系,也是难能可贵的友谊:在事业低谷里,克里夫默默陪伴,帮他开车、修电视、给他鼓励;而瑞克也尽力为兄弟介绍工作,即使到了无力负担的时刻,也能坦然告别,不逃避不推诿。这是一对真正的“难兄难弟”,困境中更显真情。
瑞克身上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男性焦虑——在舞台上,没有实力、没有作品、没有人脉,就会被时代淘汰;而一旦抓住转机,有了作品、有了美人相伴,他便重新找回了自信。这也是跨越文化的共通点:男人要么有钱、有权,要么有才华,总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,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。
至于最后那场“喷火枪”的荒诞戏剧性收尾,我起初无法理解,但仔细想来,它正是塔伦蒂诺的黑色幽默所在。现实中,曼森家族制造了惨案,而在电影里,瑞克用片场的“虚构武器”活生生改写了历史。或许这是一种夸张的领地意识,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复仇心理,更是一种虚构对现实的补偿——在血与火中,让观众得到一种荒诞而痛快的释怀。
瑞克·达尔顿象征着明星的脆弱,克里夫·布兹象征着边缘人的坚韧。他们的关系,才是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: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落幕背景下,两兄弟在时代洪流中紧紧依靠,哪怕一切都在崩塌,也依然守护着彼此的尊严。

布拉德·皮特饰演克里夫·布兹(Cliff Booth):退役军人兼瑞克的好友及长期合作的特技替身。
我之所以会看《好莱坞往事》,最初就是因为那段“克里夫·布兹在牧场痛打嬉皮士”的戏。不得不说,这就是塔伦蒂诺标志性的暴力美学:拳拳到肉的快感,让人血脉偾张。虽然我并不主张暴力,也打不过别人,但在电影里看到这种场面,依旧会让人觉得畅快。尤其是到嬉皮士夜闯瑞克家时,那种血腥而狠辣的反击,更是让人又惊讶又过瘾。
克里夫的魅力不止于“能打”。有几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。比如他开车时遇到搭车的女孩,女孩挑逗意味明显,他却直接问了一句:“你满18了吗?”当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,他果断拒绝了。那一刻我很难分清,这究竟是源于他的人格底线,还是对法律的敬畏。但无论如何,这个硬汉形象并不是只有拳头,而是关键时刻能管住自己,守住分寸。
他对瑞克的态度同样如此。瑞克低谷时,他陪伴左右,不仅帮忙干杂事,还不断给予鼓励。他身上有一种“外冷内热”的兄弟义气——下手可以狠,但做人有底线;日子过得清贫,但依旧挺直腰杆。这种角色,在影片中甚至比明星瑞克更有分量。
当然,影片里也有一些争议。最典型的就是克里夫和李小龙的打斗桥段。电影里的李小龙显得有些轻浮和自大,这与我们常见的武学宗师形象完全不符。究竟是导演的刻意夸张,还是一种捧高踩低的娱乐效果?或许只是塔伦蒂诺用来制造笑点与反差,但对部分观众,尤其是李小龙的家人或抱有民族情绪的人来说,这种描写确实容易引起不适。
总的来说,克里夫是典型的塔伦蒂诺式硬汉:暴力、冷峻,却又有人格底线与无奈的温柔。他代表的是那个时代被边缘化的人,活得不算顺遂,却依旧活得坦荡。
还有个重要角色-就是那只比特犬
虽然电影的主线围绕里克·道尔顿和克里夫·布兹的故事,但比特犬的出现非常有象征意味。首先,比特犬本身是力量、警觉和某种原始野性的象征。在电影中,这只狗既不只是宠物,也承担了某种隐喻作用——它提醒观众在那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好莱坞背后,隐藏着无法驯服、潜伏的危险和野性。
比特犬的性格也和克里夫·布兹形成一种呼应:它忠诚但敏锐,能在紧张环境中迅速反应。这和克里夫在电影中的处事态度相似——外表轻松,内心敏感而警觉。他对嬉皮士入侵的处理,也能让人联想到比特犬的警觉与攻击性,只是被人类化了的版本。
此外,从视觉和情感的角度,比特犬的存在增加了片中几场关键冲突的张力。观众看到它,就知道事情可能会“突然失控”,它成为一种无声的情绪暗示。
总结来说,我认为这只比特犬不仅仅是动物角色,更是电影叙事的一种隐喻——野性、警觉和忠诚的结合体,它映射了角色性格,也暗示了好莱坞表面光鲜背后的危险与不确定性。
我对《好莱坞往事》的看法
整体来说,这部电影剧情并不复杂,甚至显得有些“短”,但片长却拉到了两个多小时。很多观众会觉得影片里埋下了不少“期待中的悬念”却没有展开,比如克里夫·布兹开车去牧场时,遇到一个嬉皮士,破坏了他的轮胎,他动手打了嬉皮士,有位女士去搬救兵。那种随时可能爆发冲突的紧张感,观众几乎都以为会有一场打斗,但最后只是救兵刚好到了,克里夫·布兹却正好离开,情节戛然而止。这种“吊胃口”或许正是昆汀的叙事方式,他更关注氛围的营造和对时代的怀旧,而不是单纯满足观众的打斗期待。
外部很多影评都强调几个方面:
- 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怀旧与致敬:昆汀通过广告、电视剧、电影院和电台,细致重现了60年代末的氛围,让人感受到旧好莱坞的余晖。
-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:他用“历史改写”的手法,把莎朗·塔特的悲剧改写成一个“童话般的结局”,像是在守护纯真与美好。
- 友谊与忠诚:瑞克·达尔顿与克里夫·布兹的情谊是影片最温暖的部分,超越了职业关系,显得格外真挚。
- 暴力与复仇的复杂态度:结尾的暴力场面既是宣泄,也是对邪恶的荒诞反击。
这些都是大众普遍认同的角度,但我的感受可能更直接一些。
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——作者想要改变那场历史悲剧的结局。影片中的一切细节、人物塑造、氛围渲染,似乎都在为最后的“反转”做铺垫。虽然这一段并不长,但它让整部电影的意义完全不同:它传递了一种“哪怕只是虚构,也要让悲剧得到救赎”的力量。
另外,瑞克·达尔顿和克里夫·布兹的人生态度也很打动我。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境遇,但都没有迷失方向:清楚什么是善恶,努力守护自己想要的生活。这其实是所有人都能共鸣的价值观—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类社会始终遵循这样的规则与理念。
当然,影片里也揭露了一些不堪和畸形,比如乔治·史潘与曼森家族之间扭曲的关系。这些片段提醒我们:世界并不完美,总有残缺与意难平。正因如此,昆汀才会用这样一个“重写历史”的方式,把遗憾弥补回来,哪怕只是虚拟的。
**最后,**我想送给读者一句话:愿你们所遇皆良人,即便偶尔遭遇不公或挫折,也能逢凶化吉。人类社会浩瀚而复杂,科技与人文的发展还不足以让我们彻底避开黑暗与变数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始终保持一颗善良之心,像勇士一样勇敢地接下生活的考验,并努力去改变它。那些微小的伤痕,最终也能在时光中结痂,化作属于自己的铠甲。
- Author:雨生
- URL:https://cfblog.273983.xyz//article/example-13
- Copyright: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,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, adopt BY-NC-SA agreement.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!

從前,有個好萊塢(又名《好莱坞往事》)

